2015-05-23

彭明輝《別當生涯規劃的囚犯》生涯輔導(職涯輔導)

很多人都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
.~ 摘自《心靈捕手》電影

固定而實在的作息就能為人的心力刻劃出可靠的溝槽,阻擋起伏不定的情緒。
人們工作的規矩、習慣、日常作息其實也是一種選擇,或者是一整體系列的選擇。如果做得對,就可以當作精確測定的機制,得以運用許多有限的資源:時間(最有限的資源)以及意志力、自我紀律、樂觀的態度。(引述)

心理輔導分為三大領域(任何一本心輔教科書都有)
1.生活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2.教育輔導(教學輔導)
3.生涯輔導(職涯輔導)
ㄧ般大學的心理(輔導所)常考「生活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師範體系心輔所則重視「教育輔導(教學輔導)」因為這就是他們的本行。許世穎


職涯輔導(發展心理學)心理師輔考

彭明輝《別當生涯規劃的囚犯》有些「生涯規劃」的課會邀請號稱「我從十五歲就知道自己這一輩子要的是什麼」的人去講課,炫耀來賓如何在年少時選定的軌道上一路超速飆駛,先馳得點的過程。我總覺得這樣的課程是反教育,因為它們根本就是在鼓勵年輕人一輩子當「生涯規劃的囚犯」,終生封閉在十五歲時幼稚、狹隘而膚淺的人生格局裡,就像很多事業有成的理工學院畢業生。

這樣的人生像工業化生產的化學合成醋,它用化學配方加速發酵過程,成本低廉而生產快速。但是仔細品味化學合成醋和天然釀造醋的差別,就會知道前者味道單調,仔細分析、化驗,就會發現裡頭嚴重欠缺益菌、天然礦物質等天然營養成分。這樣的人生其實是貧乏、不健康的人生。

因此,在〈教育要像立體茶包〉一文裡,我主張教育要像立體茶包一樣,給孩子一些自由探索與伸展的空間,而不要太早把孩子塞進一個固定的發展軌道裡,硬要他們在未滿十八歲時就選定「終生的志業」。

一位高中輔導老師看了這篇文章,滿腹狐疑地問我:「人生真的能沒有規劃嗎?」她也滿懷困擾地告訴我: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很多國中和高中的輔導老師都很困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未來的志趣與方向,不知該如何教他們生涯規劃。我相信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想盡快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起跑點,但是,高中生真的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嗎?更別說是要決定自己的一生!

生涯規畫第一個根本的難題就是:人會變,而且很難預測他未來會怎麼變!如果你經常到某人家裡作客,每次去客廳茶几上的盆栽都一成不變,既不添枝葉也不凋零,你一定會心想:「這鐵定是塑膠做的。」所有活的東西都會變,何況是人?我高中期間喜歡理工的知識而不喜歡抽象的數學,念機械系是為了實用性的發明,但是大四的時候卻在一位老師的啟蒙下發現抽象性理論的趣味,博士班期間才體會到抽象數學的趣味和價值。

尤其心思活潑而天份高的人,對什麼都有興趣,學會一樣愛上一樣,各種測驗結果顯示的是他們過去所接觸過的刺激,而不是他們潛在所有的可能性。對於這樣的人,實在沒必要刻意引導他們往特定的方向發展,而限制了他們未來的可能性。我自己工學院出身,研究方向卻偏抽象理論而非實用;最得意的心得是藝術評論和人生哲學,而大多人對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社會評論。我在清大也碰到很多這樣的學生,數學系的資優生去學戲劇,物理系畢業去學音樂,機械系畢業去學色彩科學。

此外,數學與軟體程式的稟賦跟經驗知識的關係薄弱,這方面的天份十幾歲就可以被看到;理論物理的天份只需要有限的經驗知識支撐就可以發揮出來,因此二十來歲就有機會看見自己這方面的天賦。但是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能力隨著年齡漸長而慢慢發展出來,往往要過了三、四十歲才有機會真正了解自己在這方面的潛力與興趣。如果急著要在十八歲以前決定自己一生要走的路,並且同時放棄其他方面的發展機會,則幾乎注定只能當一輩子沒有人文素養的科學怪人,這其實是很殘忍的決定。

人沒有一成不變的「天份」或「天命」,一個人受到不同的刺激就有機會被啟發出不同的可能性。一個人實際上會長成什麼樣子,一小部分看他的稟賦,另一大部分看他的際遇和應對時的選擇──他碰到的老師、同學、戀人、同事、客戶等等都在影響著他最後的樣子。生命充滿著各種不可預期的挑戰、困境、刺激、靈感、啟發與豁然開朗的可能性,要一個人一輩子活在一成不變的目標裡,其實是一種作繭自縛的虛假人生。

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方向,但不要熱心過頭,太早斬斷他各方面發展的可能性。一個家長憂心忡忡地問我:「我的孩子什麼科目都有興趣,成績也都還不錯,偏偏就是沒有最鮮明的興趣,我要怎樣幫他找出最適合的發展方向?」我回答她:「這樣的孩子人生多采多姿,現實生活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妳何必一定要逼他接受黑白、單調的人生?」

種香瓜的人在每一條藤上只留一顆果實,並摘掉其餘的,為的是要賣得好價錢。我們逼迫孩子只能保留一種能力,而不能有完整的能力和多采多姿的人生,為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