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分鐘決定一切/試教15分鐘的意義
我們所看見的取決於我們想看見什麼(彼得.聖吉)為什麼眾多考生埋沒在一班3、4 百人的補習班教室(一年類似的班,有幾十班)卻覺得自己就是萬中取一呢?
因為對從小到大都在補習的教甄考生而言,補習就是最熟悉、也最方便的解決方案。但考生們忘了「今日的問題經常來自昨日的解決方案」~ 摘自《第五項修練》彼得.聖吉
........
曾當過多年評委的世穎同意:前五分鐘決定一切《試教15分鐘的意義》近來適逢教甄考季,幾家歡樂幾家愁,在教甄戰場中不乏許多已經飄泊多年、千錘百鍊、最後成功的「勝者」;亦有初出茅廬即大殺四方的「強者」,但不管是「勝者」還是「強者」,他們必然都需要通過一個名叫「試教」的難關。教甄考生越來越多、缺額卻因為少子化之故越來越少,所以教甄考試也趨向「越來越競爭」。但,或許有些人(我自己以前也有過這個想法):這十五分鐘不過是「演」出來,我怎麼可能在平常上課當中這樣做呢?這樣的遴選制度是為了什麼呢?於是我歸納出以下幾個我對於這個制度粗淺的看法:
一、經濟考量:音樂科複試應試人員算少,倍率頂多3倍,某些縣市開一個缺會取15人進複試,但看看隔壁國文科,動輒兩三百人進複試,如果不用這個方式的話,是要遴選到下輩子才考得完嗎?
二、前五分鐘決定一切:承上所言,現在社會已經邁入速食年代,我們可以很便利、很快速的取得資訊與知識,相對的「人」的被取代性就會增高,或許更切實一點,「老師」這個職業也可能被取代,所以評審們希望在這十五分鐘內看到一個不會被時代淘汰、這個時代學子們需要的學生,「特質」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你如何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知道「現在,你只能看我,因為我就是王」。當然,這並不是要你一味的花拳繡腿、譁眾取寵,你是一個老師、並不是馬戲團小丑。
三、到底要看什麼?「只有十五分鐘,我到底要做什麼?」班級經營、引起動機(引言)、發展活動(課程)、綜合活動(評鑑)、老師的教學魅力等等,都是評審著眼的地方,你如何能夠在這十五分鐘之內,將你所抽到的單元重點挑出,將整個課程歸納、統整、消化,用「適合學生」的方式呈現,重點並不是你如何的滿腹經綸,而是「怎麼教會有效?」你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它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嗎?你有用學生能理解的語彙講述嗎?更深入一點-你有跟學生的生命作連結嗎?這些都是這個考試所被賦予的意義。
問答?互動?!
很多人會問說:「我這樣互動夠多了嗎?」
何不問問自己:「你為什麼要在這裡互動?」
我認為互動的基礎或許可以奠基於「形成性評量」的概念,你就是覺得這個地方學生可能會卡住、學生可能會不理解、會困惑才會產生。一個認真的老師,確實是需要常常問學生「有沒有問題?」以及「給予他們社會性增強」,讓學生得到學習成就。這不僅是對考生,也是我畢生必須參透的重要課題。
四、要不要寫教案?
教案的目的是什麼?我的老師給我了一個非常棒的答案「教案就是讓你先思考教學目的、擬定教學流程,並且『假設』在教學流程當中,學生會有的反應」,就像是劇本一樣,高明的劇作家會先預設觀眾此時的反應,再決定演員的走向;老師也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有透過與學生的換位思考,才能真正達到有效教學。
另外,我認為教案是一種消化與呈現的過程。老師,是知識的傳遞者,該如何將死板板的「知識」,透過教學設計搖身一變成為適合學生的「課程」,帶領孩子深入淺出的去理解艱難的課題,這不就是老師這個職業所存在的價值嗎?
所以我認為,吸收知識、消化知識、產出課程、動態修正,這是一個老師所具備的基本能力,你怎麼樣能夠臨機應變的修正已經走鐘的課程?你怎麼樣在短短的45分鐘內帶學生上山下海、出將入相,這都是老師個人教學功力與教學魅力所展現之處。
最後,我要說,戰場是殘酷的,沒有人會幫你,也沒有人有義務幫你,如果沒有辦法視死如歸,就沒有辦法凱旋而歸。致 每位還在沙場上奮鬥的你。(以上摘自:莫達德)
.........
大家要用感恩的態度,歡迎逆境,
.
把逆境看成證明個人勇氣、堅忍和彈性的機會。.
.
.~ 摘自《沉思錄》奧里略(古羅馬哲學家皇帝)
.........
在你的人生中選擇那些你欣賞的典範人物(不論你們之間有多麽無關)其實是一門學問。你要創造正確的網路或環境,協助你的人生競技場地,略為轉向正確的方向,以便增加你的成功機會。
.
真正的優勢經常是靠難以察覺的步驟,在不知不覺中創早出來的。因此,進入優質而凝聚力強的社群,長久下來的確會讓人大不相同!~ 蓋伊.斯皮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