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3

教甄單招砲灰。幫別人完成合法的錄取儀式

教甄單招砲灰。幫別人完成合法的錄取儀式

教甄考生:當了四次砲灰,揪竟還要再幾次呢?過去的就let it go吧!慢走不送!就像過去的男人也let it go吧!
許世穎:加油!準備教甄什麼沒有,就是容易讓人分手。坦白說,我就是在準備教甄過程被分手的受害者之一,但要化悲憤為力量。等你考上,缺手斷腳都嫁得掉(笑)
而且,我以前也當過 8 次單招砲灰(第 9 次才考上教甄)雖然是在一個月內。當砲灰,甚至是幫別人完成合法的錄取儀式,也是一種快速的學習歷程。祝福您,不論教甄或愛情
(二)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三)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答:(一)鉛刀再鈍也期望派上用場,我夢想著施展遠大的抱負。向東南看,希望能平定東吳;向西北看,希望能平定西羌。功成之後不會接受封爵,我將長長一揖,謝絕一切,從此歸隱。
(二)江水總是不斷流去,卻不曾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實際上沒有增加也沒減少。所以,如果從變的那一面去看,天地萬物,不曾一瞬間不變;如果從不變的那一面去看,萬物和我們本身都是無窮的,又何必羨慕什麼呢?
(三)閱歷豐富而且通曉事理的先賢先輩都已離開人世,沒有可以商量請教的對象;民間街頭巷尾的傳說,事情內容大部分不確實;這是請教於熟悉掌故的地方耆老有困難的所在。
二、明代散文流變,分期,派別,代表作家,文學特色
第一期:明初三大家
代表作家:劉基、宋濂、方孝孺
文學特色:文章氣勢深閎,有開國氣象
高中選文:劉基《郁離子選》、方孝孺〈指喻〉
第二期:臺閣體
代表作家: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文學特色:多為歌功頌德、粉飾現實的應酬詩文
影響:擬古派起而反對
第三期:擬古派
代表作家:前後七子。前七子如:李夢陽、何景明等七子;後七子如: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
文學特色: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對臺閣體、八股文的空洞內容發起「復古運動」,影響當時極大。由於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明顯不足,以致文多「句擬字摹,食古不化,故作聱牙」
影響:唐宋派、公安派皆反對擬古
第四期:唐宋派
代表作家:王慎中、唐順之、 歸有光、茅坤
文學特色:反對前七子佶屈聱牙之擬古,提倡唐宋通順之散文,作品
要「皆自胸流出」。
影響:(1) 茅坤選輯《唐宋八大家文鈔》,確立八大家之稱。(2) 清代桐城派受到唐宋派的影響。
高中選文:歸有光:〈項脊軒志〉
第五期:小品文
1.公安派:
代表作家: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皆公安人,故名公安派。文學特色: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認為「代有升降,法不相沿」,故反對擬古。推崇小說、戲曲等俗文學。
影響:文字淺白,後學流於俚俗,竟陵派起而補救
高中選文: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2.竟陵派:
代表作家:鍾惺、譚元春。因二人皆為竟陵人,故名竟陵派。
文學特色:支持「公安派」的抒寫性靈,但風格要「幽深孤峭」
張岱:集公安、竟陵之大成。
三、【論語】【孟子】中的教育理論,試針對因材施教,不言之教,啟發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需引原文
(一)因材施教
1.《論語》:孔子認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此外,不同的弟子發問,孔子會針對弟子的性格不同,給予不同的回應。例如子路、冉有皆問「聞斯行諸」,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卻對冉有說:「聞斯行之」,並自言乃因「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孟子》:孟子曾說君子教人的方法有五種,其中「成德」、「達財」便是因材施教。「成德」乃是就弟子的德性加以教導,例如有勇的人,便引導他發揮勇德,而不讓他成為亂。「達財」乃是就弟子的才能加以教導,例如善於繪畫的學生,便多給予此方面的協助。
3.自身經驗:由於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學生間的差異日漸擴大,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實施「差異化教學」。差異化教學的理念便是因材施教,例如在課堂上,讓程度不同的學生寫不同難度的學習單便是方法之一。
(二) 啟發式教學
1.《論語》:孔子教學採用觸類旁通的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若非學生心想求通而無法,就不去開導他,若學生不能舉一反三,便不再告訴他新的道理。
2.《孟子》:孟子曾說君子教人的方法有五種,其中「如時雨化之」、「答問」便是啟發式教學。「如時雨化之」乃是依適當時機予以教導,例如結合時事教學。「答問」便是問答教學法,施教者依受教者所提出的問題來啟發他。
3.自身經驗:面對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在教學上我會採用「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等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根據課本內容,依PISA指標設定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辨。
(三) 不言之教
1.《論語》:孔子曾「欲無言」,子貢反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意在讓弟子於躬行處體認。此外,孺悲曾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待孺悲得知後,便「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便是希望孺悲能夠自省。
2.《孟子》:孟子曾說「予不屑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便是希望透過「不屑之教」,讓學生自省。
3.自身經驗:當學生想要引起注意,或是對老師不禮貌時,可以採取「不言之教」,不理會它,讓他自我反省。
四、閱讀下文後,請出一題引導寫作。
2006年,我離開待了10年的瑪莎.葛蘭姆舞團,決定回台灣創立「拉芳.LAFA」,那年剛好35歲。30多歲時的我,即使已當上國際知名舞團的首席舞者,想要的東西都有了,還是不滿足,覺得我不應該就只這樣。當我還在葛蘭姆時,一種身體只能說一種語言,我很想去試試看,去說更多的語言。
這段回台灣成立舞團的時間,前後大約3年多,一方面推廣舞蹈教育,另一方面,則是邀請國際知名舞者來台合作,結果卻一敗塗地,最後,我決定把舞團停掉。
我向來是個很能自我打氣的人,那段期間最難熬的,是我面對妥協時,開始會想「算了」。當算了一次、兩次後,很容易忘記當初自己在堅持什麼。這是我最難熬的時候,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算了,舞蹈是我這輩子最堅持的事,怎麼能算了?
那一年,我40歲。一個人離開時,想著為什麼拼命了這麼多年,老天爺最後還是只留下自己一個人給我?回到紐約後,我去找李安導演。我跟他說:「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真的不知道能做什麼?」他很快就問我:「妳最會做什麼?」我回他:「跳舞。」他接著說:「那就繼續跳啊。」接下來反而是我不斷問自己:「那要怎麼跳?用什麼方法跳?」被迫刺激自己去思考。
原本以為我只會跳舞,但後來發現若不是這些都停了,不會有後來我跟阿喀朗(Akram Khan,英國編舞家),以及這麼多舞蹈團的首席舞者一起合作,或是代表英國的劇院演出(編按:2012年,在英國舞蹈劇院塞德勒斯.威爾斯,與北京國家大劇院跨國共同製作的《穿越──三個女人的舞蹈》中,許芳宜代表英國劇院,和中國芭蕾舞者譚元元等知名舞者同台)。如果不是這樣的挫敗,我根本想像不到往後有那麼多可能。一定要到了那種狀況,才會把潛能都逼出來。
過去,我覺得跳舞就是跳舞,從沒想過要創作。但經過這一切後,我不僅開始創作,後來甚至覺得,創作不只是在舞台上,還包括生活上的創意。例如我這幾年在台灣做了很多舞蹈教育計劃,背包一背,任何地方都能去推動,因為我會問自己,為什麼不行?
只要有雙手雙腳,也還有力氣,就可以去做了。以前老覺得要等著別人來開發我,創造一個舞台讓我上去,卻從來沒想過自己開發與經營自己。最值得、永遠不會失敗的,就是經營自己。
許芳宜〈跌一大跤,卻遇見最美的40歲〉
答案:
引導寫作:
許芳宜在職業生涯巔峰時,毅然決然的回台灣成立舞團,沒想到卻以失敗收場,在生命的轉彎處,他卻激發出自己的潛能,勇敢的開發、經營自己。國際知名導演李安曾自言,在拍〈色戒〉時是他最挫折的時刻,但在生命的轉彎處,她勇敢面對,最後突破挫折,拍出一部曠世鉅作。生命中總有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對人生的考驗,你是如何克服?請以「在生命的轉彎處」為題,從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選擇材料,撰寫一篇作文,文長600字以上。
五、試以【大同與小康】【諫逐客書】【出師表】【諫太宗十思疏】【原君】出一題結合五篇文章的多選題.並說明與解析
答案:
在高中核心選文中有許多政論文,下列關於這些政論文的比較,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大同與小康〉中所描述的小康社會的統治者與〈原君〉中「古之人君」皆是秉持「天下為公」的想法。
(B)〈諫逐客書〉旨在諫逐客之非;〈諫太宗十思疏〉旨在諫太宗應積德義
(C)〈諫太宗十思疏〉與〈出師表〉均諫君主應「親賢遠佞」、「賞罰公正」、「知足知止」
(D)〈出師表〉與〈諫逐客書〉皆使用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勸告,文情並茂
(E)〈諫太宗十思疏〉與〈諫逐客書〉皆勸戒君王應有容乃大
答案:BE
解析:(A)「小康社會」改為「大同世界」(C)〈出師表〉未諫後主「知足知止」(D)〈諫逐客書〉未使用感性的勸告

2016-05-12

教誨師需司法特考三等監獄官科員歷練兩年

太多人問教過多年司法特考補習班(觀護人/監獄官)的世穎類似問題了!在此藉轉貼一併回答如下:教誨師是正式職員,負責教化,假釋審核等等。要擔任教誨師必須司法特考三等監獄官考試及格,先當科員歷練兩年左右,再升任教誨師。
至於應曉薇、張柏舟等人,其實是『監獄志工』。以前獄政管理單位有用「榮譽教誨師」來稱呼這些志工,現在則改稱為「教誨志工」,以作區隔,以避免有人用「教誨師」名義招搖撞騙,同時也是跟通過考試、歷練的正式職員教誨師做區隔。
所以,應曉薇、張柏舟等人其實性質跟大街小巷看到的慈濟志工沒什麼兩樣。正式的教誨師是很專業的,要通過司法特考,而且看來很忙,沒時間在媒體上亂放話。就請各位媒體記者先生小姐,以後就用「志工」或「教誨志工」稱呼這些人,至少跟專業的正式公務員「教誨師」區隔開來。

李茂生(頭銜不能亂用)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

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市府委員/公職薦任主管/台北師院輔導教師)站前地王書院
李茂生:我老婆今晚和我說,她看了三立的談話節目,連不懂監獄教誨工作的她都覺得有兩位上節目的「教誨師」說話很過份。哪有直接否定受輔導者的「教誨師」。站起來的熊在節目上也一副受不了的樣子。我沒多說什麼。
其實,最近經常看到那兩位上電視,名稱都叫「教誨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教化科的三等監獄官才是教誨師,有應負責的教區。外部人士只能向監所申請獲准後當個志工(曾有人透過我想進去當志工,結果都被拒絕),而且除非是認輔,不然很難直接個別接觸受刑人,更遑論被告了(看守所沒有教化科,只有輔導科)。
新聞工作人員真的很不負責任,沒查證就隨便亂發通告,隨便就聽話加上名銜。出了事不外一句話,本台就來賓發言不負責任。其實,無冕王早就是戴上頭套才能上街了!
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市府委員/公職薦任主管/台北師院輔導教師)站前地王書院

鄭捷快速槍決伏法:輔導個案分析

犯罪心理學/犯罪社會學(國考/教甄/心理師)站前地王書院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生命中最豐盛的幸福,不是向外探尋索求,而是向內與自己溫柔相遇(轉貼)
※ 教甄考前遇上鄭捷快速槍決伏法,提醒您:如果考選擇題問鄭捷性格,選項如有「自戀性格」請優先,相信很多考生會誤選「反社會性格」
教師群:請問院長,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有任何專業背景嗎?
許世穎:無。例如我台中康德補習班教的那一班,除了楊宗緯(藝人)之外,很多都不是相關科系的。以下為鄭捷輔導個案分析:
※ 被槍聲過早封口的疑問:鄭捷的恨世與厭世人生基調如何形成?◎沈政男(精神科醫師)2014年5月21日下午四點多,在台北捷運江子翠站到龍山寺站之間,短短兩分鐘車程與下車後的半分鐘內,連續以短刀刺死四名、刺傷二十多名陌生乘客的隨機殺人兇手鄭捷,在2016年5月10日晚上八點多,於台北監獄附設刑場遭到槍決,結束了他短暫的二十二歲人生。
鄭捷伏法,刑場槍聲隨著夜風遠颺,但他為什麼犯下這麼令人髮指的罪行,以及隨之而來縈繞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與對隨機殺人事件的恐懼,卻不會就此消逝。
不少人至今乘坐台北捷運去到萬華吃小吃,一路上坐在車廂裡,還是不免想起這一樁光是從電視隔空觀望,就恐懼並憤怒到難以自已的案件,而下意識東張西望起來。眾人皆欲殺,道理在此。社會的激憤甚至感染了批准行刑的官員,才會在死刑定讞十餘天後,罕見地跳過其他四十多名定讞死囚,急忙扣下所謂實現正義的扳機。
然而槍聲不能回答的是,鄭捷死了,是不是台灣就不會再出現恐怖隨機殺人案件?是不是就不會再有下一個鄭捷?
當一個社會,無法了解一個他們眼中窮凶極惡、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在還沒弄清楚殺人動機與成因,以做為未來防治參考,就急著砰砰砰三聲,永遠封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透露心路歷程的懺悔之口以後,這個可能性,令人遺憾地,已經隨風遠颺了。
台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了解鄭捷,在他二十二年的短暫生命裡,從小到大,一直到他被槍決,從來沒有。更可怕的是,是不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想要嘗試了解他?
證據:負責為鄭捷做犯案後司法精神鑑定的精神科醫生,竟然在鑑定過程裡為他施打鎮靜藥物,用這已經過時的會談方式,試圖探求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可見連精神科醫生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了解鄭捷。其他人更不用說。
看過鄭捷從小到大,從一個單純學生變成殺人犯,相關成長資料點滴看得最多的三級審判法官,也沒有能力了解鄭捷。二審法官在判決書裡說,「鄭捷被軍事學校退學,導致『自戀式傷害』,而升起殺人想法」,這樣的講法,應該是參考我在報紙投書對鄭捷殺人動機所做的分析。但法官真的知道什麼是「自戀式傷害」嗎?
法官當然不知道。鄭捷的小學老師,當鄭捷在班上嬉鬧兩個女同學而被要求跟對方道歉時,能否知道小小鄭捷心中,或許會因這公開道歉有什麼過當的方式而感到受辱,進而萌生殺人意念?
小學老師應該也不知道。不能怪罪老師,因為這類幼小心靈因挫折而產生的復仇幻想十分常見,絕大多數人長大以後就忘了算了,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鄭捷卻始終沒有忘懷。是鄭捷本身性格有其脆弱之處,還是當年的懲處方式確實不妥,值得花時間探究,以做為未來教育與教養借鏡。
可惜已經永遠沒有機會了。鄭捷之所以變成殺人犯,國中階段最值得探究,這時的他不只已有殺人想法,甚至已經因為對老師的管教反感,而連續一個月帶美工刀到學校,想要刺殺老師。後來因為一位同學多次辱罵與捉弄他,鄭捷曾拿剪刀戳同學,這是他第一次出現實際的攻擊行為。在這時候,學校輔導體系做了怎樣的介入?是當成一般學生之間的衝突,還是可以關注到孩子內心已經起了恨世與厭世的想法。
恨世與厭世,是鄭捷從很小年紀就形成的人生基調,他對人生失望,想要早點離開,又對成長過程裡受到的負面對待耿耿於懷,而有了報復的念頭。長期在這樣扭曲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裡成長,使得他在高中時代,就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帶刀獨行,充滿殺氣,最終在一陣腥風血雨之中執行自己的砍殺目標,然後繼續獨行而去的冷面殺手。
鄭捷的高中時代過得相對比較快樂,但他的殺人計畫卻在腦中逐漸醞釀,並形諸文字,寫在網路部落格裡。鄭捷喜歡看小說,或許也常看布袋戲,他曾把殺人計畫用類似武俠小說與布袋戲串場詩句的方式寫下,文筆還不錯。
鄭捷也使用臉書,堅持好友維持在99人,因為他要保留第一百席給他心儀的女生,但人家從來沒有回應。除此之外,鄭捷從來沒有其他戀愛紀錄。高中畢業,鄭捷學測考了63級分,成績還不錯,但他選擇就讀軍事學校,因為他想要「練習殺人技術」。
實在可怕,也匪夷所思,十幾歲年紀就立下這樣決絕的人生目標。有人年紀輕輕也想要讀軍校學習作戰能力,好為蒼生掀起政治革命,解救勞苦大眾,但鄭捷卻是想要讀軍校來執行恨世厭世的人生目標。
鄭捷是一個意志力與執行力堅強的人,如果他的攻擊衝動能夠被導向正面的地方,是否他的人生走向會完全不同?他前陣子批評監獄的矯正管理方式,可見公共事務可以吸引他的興趣,如果在成長過程裡,能把攻擊傾向用來針對世間的不公不義,是否能夠正面宣洩的他的恨世與厭世情緒?
已經沒有機會知道。鄭捷後來被軍事學校退學,這時的他,應該整體身心狀況有了變化,但學校可曾給予關注與輔導?還是逕予退學,反正不是我的學生就沒有我的事了?
鄭捷在捷運殺人之時,當然沒有所謂因精神疾病導致辨識能力減弱、行為難以自控,而符合減刑條件的問題,這點在精神鑑定裡也已說明。然而鄭捷有沒有一個未到嚴重憂鬱程度,但隱隱影響他的認知與情緒的長期輕微憂鬱?審理期間證實,鄭捷罹患甲狀腺疾病葛瑞氏症,而甲狀腺與情緒的關係十分密切,但他是否有長期輕微憂鬱,並未得到進一步釐清。
會不會鄭捷就處在長期情緒微微低落狀態,不到明顯影響生活與學業的程度,就只是宛如一層灰紗或者一片陰影籠罩,加上成長過程所受到的他自認的欺凌,以及天生的攻擊傾向,而漸漸形成了恨世與厭世的人生基調,從而找到殺人後被判死,一了百了,此一同時解決恨世與厭世兩股情緒的管道?
永遠不得而知,槍聲已經過早封住探詢的嘴。鄭捷被軍事學校退學後,插班考上一所普通大學,但他的學業與上課狀況明顯出了問題,經常缺課,甚至考試也不來。就在他犯案前的那段時間,言行已經有了異狀,比如在學校宿舍房間貼上語句怪異的門聯,以及持續缺課缺考等等,但學校並未多加關注。甚至在他行兇前夕,已經有人密報校方鄭捷可能犯案,可惜校方直到他出事,都未能再與他碰面。
學校在鄭捷槍決後說尊重司法,並願意加強生命教育,問題是鄭捷的生命教育出了什麼狀況,根本沒人弄得清楚,是要怎麼加強啊?每當發生這類令人髮指的刑案,台灣社會的反應,除了眾人皆欲殺這類反射動作之外,另一種常見的直覺反應就是:喔,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整個大環境什麼的,出了問題,才會培養出這樣的人。
有講等於沒講。到底鄭捷的成長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根本沒人能夠講得清楚。事實上鄭捷出身小康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也似乎沒有什麼重大問題,而以他自述的成長挫折來說,幾乎也只是一般人常有的遭遇,但為何他會變成這樣令人害怕的殺手,實在費解。
去看看排在鄭捷之前的四十多名死囚,哪一個不是為了貪財、貪色,或者尋仇而殺人?但鄭捷沒有這些動機。殺人有何趣味可言?為什麼鄭捷短暫一生念茲在茲的,就是這件事?
鄭捷當然欠缺同理心,才會殺人不眨眼,只是這個社會也沒辦法更不願意嘗試了解他。有人說鄭捷是反社會人格,但他沒有前科,沒混幫派,也沒有太多忤逆長輩或欺凌弱小的行為,貼上這樣簡便偷懶的標籤根本無法說明什麼。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或許鄭捷因為還算會念書,而且家境不錯,爸媽也有管教,才使得他沒有在成長階段就流落在茫茫大街,成為逞兇鬥狠之輩吧。
只是更費解的是,鄭捷不只沒有當流氓,還是一個自律的人,他不喝酒不抽菸,而且,重點來了,他不作弊。
台灣有多少人在求學階段做過弊?鄭捷不作弊。不作弊代表不願意投機取巧,有他的生活原則,只是他的原則用錯了地方。
槍決一個罪大惡極的人簡單,了解一個學測63級,沒有前科,不抽菸也不喝酒更不作弊的年輕人,怎麼變成隨機殺人兇手,太困難。
於是砰砰砰三聲,讓一切疑問隨風而逝。但困惑與恐懼的烏雲不會就此散去。在定讞十餘天就簽署鄭捷死刑執行的法務部長羅瑩雪,嘗試用宗教觀點來委婉交代她的決定理由,但那些觀點只能說服她自己。她說要幫被槍決者用宗教方法如何如何,但鄭捷又豈會在乎?他生前老早看不起羅瑩雪管轄的矯正體系了。鄭捷被判死刑定讞以後,他在監獄的所謂教誨師竟然出面附和說鄭捷就是個不知悔改、秉性惡劣之人,可見他所接受的所謂教誨輔導是怎麼回事。
鄭捷之所以隨機殺人的最後關鍵因素,是他想藉由被判死刑來結束生命,但台灣社會連死刑存廢理性討論的空間都沒有,根本不可能省思死刑是否助長隨機殺人的問題。
只是這個困惑與疑懼不會因為你不省思與嘗試回答而消逝:鄭捷死了,但會不會有下一個鄭捷?
.....
名詞解釋:杏仁核劫持 amygdala hijack 是知名的《EQ 情緒商數》作者丹尼爾‧高曼想出的名詞,生動地傳達出「杏仁核」的重要性。
.
當我們火冒三丈,情緒無法平復,可能會做出錯誤判斷時,請默念「不要讓杏仁核綁架了」六次,或許能幫助恢復平靜。(轉貼)
....
心理學研究顯示,有秩序、決斷力、行為可預測、穩定性高的人,他們的成就大都高於其他人。
.
這樣的人一般厭惡變來變去、沒有信用、無法信賴的朋友。~摘自《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大塊 2016.5.初版
.
(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感謝服務於教育高層之師專學長,提供之內幕(獨家,原文轉貼)為保護消息來源,恕不提供出處:
.
世穎今年教甄人數特多(台北 新北 就有五、六百之多) 另提供一消息:本來輔導會考更多的 受限於106年輔導法 規定 一定要有加註輔導專長的 始能擔任專輔老師 導致 本來有更多名額的 稍受影響 提供您參考
.
輔導專業32年的筆者(自師專輔導組算起)提醒您:務必把握這一、兩年教甄最好、也是最多的上榜機會。切勿猶豫不決,為失敗主義人士所擾!輔考教甄23年的世穎為您加油!

2016-05-11

好幾個從沒按過我讚,卻要來上課的臉友

有個沒按過讚的臉友,被我刪友後,又來加。
但幾週過去了,還是沒按讚,於是又被我刪友
今天又來加了,我只好把他封鎖了!大叔沒空陪你玩
(PS:臉書世界,合則來不合則去。感謝加我,但也歡迎刪友)
詭異!不知為什麼?最近遇到好幾個從沒按過我讚,卻要來上課的臉友。
雖然讚不能當飯吃,但連簡單按幾個讚都不願意者,大可不用前來本書院

鄭捷事件有感: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

鄭捷事件有感:
教師群:請問院長,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有任何專業背景嗎?
許世穎:無。例如我台中康德補習班教的那一班,除了楊宗緯(藝人)之外,很多都不是相關科系的。
.....
被槍聲過早封口的疑問:鄭捷的恨世與厭世人生基調如何形成?◎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2014年5月21日下午四點多,在台北捷運江子翠站到龍山寺站之間,短短兩分鐘車程與下車後的半分鐘內,連續以短刀刺死四名、刺傷二十多名陌生乘客的隨機殺人兇手鄭捷,在2016年5月10日晚上八點多,於台北監獄附設刑場遭到槍決,結束了他短暫的二十二歲人生。
鄭捷伏法,刑場槍聲隨著夜風遠颺,但他為什麼犯下這麼令人髮指的罪行,以及隨之而來縈繞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與對隨機殺人事件的恐懼,卻不會就此消逝。
不少人至今乘坐台北捷運去到萬華吃小吃,一路上坐在車廂裡,還是不免想起這一樁光是從電視隔空觀望,就恐懼並憤怒到難以自已的案件,而下意識東張西望起來。眾人皆欲殺,道理在此。社會的激憤甚至感染了批准行刑的官員,才會在死刑定讞十餘天後,罕見地跳過其他四十多名定讞死囚,急忙扣下所謂實現正義的扳機。
然而槍聲不能回答的是,鄭捷死了,是不是台灣就不會再出現恐怖隨機殺人案件?是不是就不會再有下一個鄭捷?
當一個社會,無法了解一個他們眼中窮凶極惡、罪該萬死的殺人犯,在還沒弄清楚殺人動機與成因,以做為未來防治參考,就急著砰砰砰三聲,永遠封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透露心路歷程的懺悔之口以後,這個可能性,令人遺憾地,已經隨風遠颺了。
台灣社會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了解鄭捷,在他二十二年的短暫生命裡,從小到大,一直到他被槍決,從來沒有。更可怕的是,是不是從來沒有一個人想要嘗試了解他?
證據:負責為鄭捷做犯案後司法精神鑑定的精神科醫生,竟然在鑑定過程裡為他施打鎮靜藥物,用這已經過時的會談方式,試圖探求他內心深處的想法,可見連精神科醫生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了解鄭捷。其他人更不用說。
看過鄭捷從小到大,從一個單純學生變成殺人犯,相關成長資料點滴看得最多的三級審判法官,也沒有能力了解鄭捷。二審法官在判決書裡說,「鄭捷被軍事學校退學,導致『自戀式傷害』,而升起殺人想法」,這樣的講法,應該是參考我在報紙投書對鄭捷殺人動機所做的分析。但法官真的知道什麼是「自戀式傷害」嗎?
法官當然不知道。鄭捷的小學老師,當鄭捷在班上嬉鬧兩個女同學而被要求跟對方道歉時,能否知道小小鄭捷心中,或許會因這公開道歉有什麼過當的方式而感到受辱,進而萌生殺人意念?
小學老師應該也不知道。不能怪罪老師,因為這類幼小心靈因挫折而產生的復仇幻想十分常見,絕大多數人長大以後就忘了算了,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鄭捷卻始終沒有忘懷。是鄭捷本身性格有其脆弱之處,還是當年的懲處方式確實不妥,值得花時間探究,以做為未來教育與教養借鏡。
可惜已經永遠沒有機會了。鄭捷之所以變成殺人犯,國中階段最值得探究,這時的他不只已有殺人想法,甚至已經因為對老師的管教反感,而連續一個月帶美工刀到學校,想要刺殺老師。後來因為一位同學多次辱罵與捉弄他,鄭捷曾拿剪刀戳同學,這是他第一次出現實際的攻擊行為。在這時候,學校輔導體系做了怎樣的介入?是當成一般學生之間的衝突,還是可以關注到孩子內心已經起了恨世與厭世的想法。
恨世與厭世,是鄭捷從很小年紀就形成的人生基調,他對人生失望,想要早點離開,又對成長過程裡受到的負面對待耿耿於懷,而有了報復的念頭。長期在這樣扭曲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裡成長,使得他在高中時代,就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帶刀獨行,充滿殺氣,最終在一陣腥風血雨之中執行自己的砍殺目標,然後繼續獨行而去的冷面殺手。
鄭捷的高中時代過得相對比較快樂,但他的殺人計畫卻在腦中逐漸醞釀,並形諸文字,寫在網路部落格裡。鄭捷喜歡看小說,或許也常看布袋戲,他曾把殺人計畫用類似武俠小說與布袋戲串場詩句的方式寫下,文筆還不錯。
鄭捷也使用臉書,堅持好友維持在99人,因為他要保留第一百席給他心儀的女生,但人家從來沒有回應。除此之外,鄭捷從來沒有其他戀愛紀錄。高中畢業,鄭捷學測考了63級分,成績還不錯,但他選擇就讀軍事學校,因為他想要「練習殺人技術」。
實在可怕,也匪夷所思,十幾歲年紀就立下這樣決絕的人生目標。有人年紀輕輕也想要讀軍校學習作戰能力,好為蒼生掀起政治革命,解救勞苦大眾,但鄭捷卻是想要讀軍校來執行恨世厭世的人生目標。
鄭捷是一個意志力與執行力堅強的人,如果他的攻擊衝動能夠被導向正面的地方,是否他的人生走向會完全不同?他前陣子批評監獄的矯正管理方式,可見公共事務可以吸引他的興趣,如果在成長過程裡,能把攻擊傾向用來針對世間的不公不義,是否能夠正面宣洩的他的恨世與厭世情緒?
已經沒有機會知道。鄭捷後來被軍事學校退學,這時的他,應該整體身心狀況有了變化,但學校可曾給予關注與輔導?還是逕予退學,反正不是我的學生就沒有我的事了?
鄭捷在捷運殺人之時,當然沒有所謂因精神疾病導致辨識能力減弱、行為難以自控,而符合減刑條件的問題,這點在精神鑑定裡也已說明。然而鄭捷有沒有一個未到嚴重憂鬱程度,但隱隱影響他的認知與情緒的長期輕微憂鬱?審理期間證實,鄭捷罹患甲狀腺疾病葛瑞氏症,而甲狀腺與情緒的關係十分密切,但他是否有長期輕微憂鬱,並未得到進一步釐清。
會不會鄭捷就處在長期情緒微微低落狀態,不到明顯影響生活與學業的程度,就只是宛如一層灰紗或者一片陰影籠罩,加上成長過程所受到的他自認的欺凌,以及天生的攻擊傾向,而漸漸形成了恨世與厭世的人生基調,從而找到殺人後被判死,一了百了,此一同時解決恨世與厭世兩股情緒的管道?
永遠不得而知,槍聲已經過早封住探詢的嘴。鄭捷被軍事學校退學後,插班考上一所普通大學,但他的學業與上課狀況明顯出了問題,經常缺課,甚至考試也不來。就在他犯案前的那段時間,言行已經有了異狀,比如在學校宿舍房間貼上語句怪異的門聯,以及持續缺課缺考等等,但學校並未多加關注。甚至在他行兇前夕,已經有人密報校方鄭捷可能犯案,可惜校方直到他出事,都未能再與他碰面。
學校在鄭捷槍決後說尊重司法,並願意加強生命教育,問題是鄭捷的生命教育出了什麼狀況,根本沒人弄得清楚,是要怎麼加強啊?每當發生這類令人髮指的刑案,台灣社會的反應,除了眾人皆欲殺這類反射動作之外,另一種常見的直覺反應就是:喔,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整個大環境什麼的,出了問題,才會培養出這樣的人。
有講等於沒講。到底鄭捷的成長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根本沒人能夠講得清楚。事實上鄭捷出身小康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也似乎沒有什麼重大問題,而以他自述的成長挫折來說,幾乎也只是一般人常有的遭遇,但為何他會變成這樣令人害怕的殺手,實在費解。
去看看排在鄭捷之前的四十多名死囚,哪一個不是為了貪財、貪色,或者尋仇而殺人?但鄭捷沒有這些動機。殺人有何趣味可言?為什麼鄭捷短暫一生念茲在茲的,就是這件事?
鄭捷當然欠缺同理心,才會殺人不眨眼,只是這個社會也沒辦法更不願意嘗試了解他。有人說鄭捷是反社會人格,但他沒有前科,沒混幫派,也沒有太多忤逆長輩或欺凌弱小的行為,貼上這樣簡便偷懶的標籤根本無法說明什麼。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或許鄭捷因為還算會念書,而且家境不錯,爸媽也有管教,才使得他沒有在成長階段就流落在茫茫大街,成為逞兇鬥狠之輩吧。
只是更費解的是,鄭捷不只沒有當流氓,還是一個自律的人,他不喝酒不抽菸,而且,重點來了,他不作弊。
台灣有多少人在求學階段做過弊?鄭捷不作弊。不作弊代表不願意投機取巧,有他的生活原則,只是他的原則用錯了地方。
槍決一個罪大惡極的人簡單,了解一個學測63級,沒有前科,不抽菸也不喝酒更不作弊的年輕人,怎麼變成隨機殺人兇手,太困難。
於是砰砰砰三聲,讓一切疑問隨風而逝。但困惑與恐懼的烏雲不會就此散去。在定讞十餘天就簽署鄭捷死刑執行的法務部長羅瑩雪,嘗試用宗教觀點來委婉交代她的決定理由,但那些觀點只能說服她自己。她說要幫被槍決者用宗教方法如何如何,但鄭捷又豈會在乎?他生前老早看不起羅瑩雪管轄的矯正體系了。鄭捷被判死刑定讞以後,他在監獄的所謂教誨師竟然出面附和說鄭捷就是個不知悔改、秉性惡劣之人,可見他所接受的所謂教誨輔導是怎麼回事。
鄭捷之所以隨機殺人的最後關鍵因素,是他想藉由被判死刑來結束生命,但台灣社會連死刑存廢理性討論的空間都沒有,根本不可能省思死刑是否助長隨機殺人的問題。
只是這個困惑與疑懼不會因為你不省思與嘗試回答而消逝:鄭捷死了,但會不會有下一個鄭捷?
.........
觀護人/監獄官/教誨師(市府委員/公職薦任主管/台北師院輔導教師)站前地王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