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7

一個教師甄選試教評審委員給考生的五項臨場建議》感謝政大教育所鄭同僚教授同意弟轉貼

挺身而進》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韌性肌肉

韌性肌肉【當生活淹沒你 請狠踹谷底 竄出水面】轉貼
《挺身而進》(Lean In)作者、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2016畢業生發表畢業詞,她在演講中,提及丈夫大維‧高德伯格(David Goldberg)去年驟逝一事,以此帶出面對挫折和巨變時的韌性。
「人的韌性,並不是生來只有一定的量。就像肌肉一樣,你可以培育它,在你需要時,汲取它。過程中,你會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你也可能因此發現最好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是什麼?能吃嗎!

國外只有有錢人敢找心理師。
(國外心理師是高收入,只比職業運動員少一些。)
國內則是沒人找,都去找算命的什麼是臨床心理師?
.....
以下摘自教學醫院臨床心理師督導:Dravzo Jarh【台灣第三次臨床心理師節後貼文 I 】臨床心理師節終於過了!我這樣講好像在躲空襲警報 grin 表情符號.沒辦法,我很 anti 的...抱怨文我自己私底下講就好了!先來解答 莊炎花 小妹妹的疑惑~什麼是臨床心理師...其實我越去了解就越沒有辦法給簡單的答案 grin 表情符號如果和精神科醫師來比的話
1. 不會比較不忙,但薪水是精神科醫生的 1/10 ~ 1/6 
2. 精神科醫師是「醫師」,可以開藥。臨床心理師不是醫師,所以不可以自稱為是「心理醫師」,也不能開藥
3.精神科醫師念「醫學系7年」第七年實習,取得醫師執照。再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訓4年,取得精神專科醫師證書。
臨床心理師念心理系4年,再考超級不好考的臨床心理研究所,再讀別的研究所可以唸三所的臨床心理研究所3~6年 (順利的話是第三年實習完就畢業),然後考臨床心理師執照。目前臨床心理師沒有專科臨床心理師可以考,因為有人覺得沒有必要成立這種制度。
4. 只要取得醫師執照,根據台灣的醫師法,裡面沒有規定醫師可以做什麼,只要是醫療行為,醫師都可以做。
臨床心理師可以做的,根據心理師法規定了幾項。但這些項目,其他專業人士也都可以做,所以訂這個法案內容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5. 臨床心理師,目前的主流作法,會先協助個案確認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或困擾在哪邊,然後再和個案討論往哪個方向走。確認問題或困擾的方式,有晤談、測驗、及其他。
6. 精神科醫師遇到無法用晤談、抽血、其他醫療檢查可以判斷時,就會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做評估判斷,稱之為「心理衡鑑」。
7.如果只是要拿到醫療證明,臨床心理師做的評估由醫師判讀,拿到醫師寫的證明書就好了。但如果是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特質、心智功能,並且和後續的心理治療接軌,或者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上,最好還是請進行評估的臨床心理師來和自己討論。
接下來是臨床心理師的兩大武器
1.心理衡鑑
心理衡鑑,就是一把横著的寶劍... 也就是說,有人會拿心理衡鑑的報告,去斬清朝的官...呃...那是尚方寶劍...
簡單的說,就是使用「心理測驗」當驗證的工具,透過操作測驗和整個作測驗時的表現,還有其他的 (礙於專業倫理),然後推測驗證個案的狀況有哪些可能性。
不過,心理衡鑑受限於個人的有些狀態和特質是會隨時間和情境改變的,並不能拿來當作萬年不變的根據。使用上一定要和臨床心理師好好討論
2. 心理治療
有人說:
臨床心理師接的都是治療不會好的
諮商心理師接的都是不治療會好的
這個再說啦
但是,心理治療不是隨便聊天,所以請不要以為來進行心理治療是在聊天,沒什麼了不起的
再者,心理治療不是速效藥,請不要以為聊過四次、十二次,問題就會完全改變...
心理治療的重點是在於你經歷的過程,而不是要笑12小時...還要吃一百三十顆... 順便要躺好... (參見阿公感冒看醫生)
另外,心理治療的重點也不在於耍一些很神奇、奇妙、奇異,驚異... 的一些技巧
基本上會耍那些的,我也不敢說不是心理治療(說了會被打...),但重點絕對不在於哪些技巧讓你當時有一種爽到爆或者哀傷的感覺...
最後,臨床心理師並不是冷冰冰的科學家,他有一顆科學家的頭腦,但是他有一顆溫暖的心
有詩云:佢高傲,但係宅心仁厚,佢低調,但係受萬民敬仰
臨床心理師向來很低調,所以他的存在常常不為外人所知
但一旦接受過好的臨床心理師的幫助,你會很感動造物讓你有機會認識這樣一個人 (和臨床心理師結婚除外)
而臨床心理師向來有專業的孤傲潔癖,雖然看起來他對其他專業都很挑剃,但事實上是因為他希望大家可以看得精準,不要誤判而誤導,造成萬世無法彌補的傷害
於是... 我還是講了一大堆.... 應該還是不太懂臨床心理師到底是什麼吧!

理查‧塞勒《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康納曼&席勒傳統經濟學假設經濟人是理性的,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前提,但是行為經濟學之父塞勒博士指出,人類並非完全理性,我們不如愛因斯坦聰明,也沒有苦行僧的自制力,而是有熱情有偏見有衝動的人類。我們會在發薪日去大血拚,還會因為股市短期獲利而影響判斷,所做的決定反而與經濟學家假設的標準性模型相去甚遠,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

~ 摘自:理查‧塞勒《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丹尼爾‧康納曼&羅伯‧席勒 共同推薦(行為經濟學之父、呼聲最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重量級代表作) 塞勒博士研究人類行為四十餘年,在過去五年內,操盤績效擊敗99%同類基金,不景氣中逆勢增長至37億美元!

2016-05-16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自主例行活動

為何培養意志力(WQ)的例行性活動,需要是自主、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的?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穆拉文表示(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170~171頁):
.「我們一次又一次發現同樣的結論。人們被要求做需要自制力的事情時,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了個人理由而做,也就是如果他們覺得那是一種選擇,或是開心做的事,那麼那件事情就沒有那麼累人。如果他們沒有自主權,只是在遵守命令,他們的意志力肌肉會很快疲累。」.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被逼著去做的事,像是上班、上學不算。而自己選擇參與的例行性自主活動(例如:每個禮拜上一次課)才能培養意志力、自我控制習慣。如此,長期下來鍛鍊、累積意志力肌肉,可以幫助人們實現事業成就與人生幸福,遠離生活中無數小確幸的誘惑

學校輔導工作(教甄/心理師/社工師)中輟生

學校輔導工作(教甄/心理師/社工師)站前地王書院
中小學對於中輟生的輔導,可以考慮以中輟生為核心,然後由學校社會工作者連結教育(學校)、社政社政、衛生、特殊教育、警政、勞工、民間團體等領域的專業人員,共同為中輟生提供輔導及相關或服務。其實,這些專業人員各有屬於自身領域的目標,只要經過適當的協調及整合,就可以在完成自身專業目標的同時,也共同完成中輟生輔導的共同目標。其中,學校本身的職責是有關中輟生的通報,以及中輟生復學之後的就學服務和心理輔導。如果再加細分,這三項工作的執行,在中輟生的通報,依權責是由職掌學生出缺習記錄的訓導處或學務處主司其事,就學服務是教務處的職掌,心理輔導則為輔導室職掌,教、訓、輔三合一,又形成學校組織體系內部的多專業團隊。
當然,典型的輔導工作除了心理輔導之外,尚且涵蓋社會工作和諮商工作。至於中輟生復學之後,適性課程的安排、支持體系的建立、轉介至中途學校或社會服務機構等,仍然需要多專業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學校社會工作與教育專業都實施於學校,並且以學生為主要對象,所以兩者之間有許多互結合之處,尤其,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領域與主要角色,與教育專業息息相關,必須相互結合。然而,這兩種專業的訓練背景不盡相同,所以在工作取向上容有逼些倚重倚輕,而有賴溝通協調,形成多專業合作的模式。
以中輟生的輔導為例,中輟的形成往往涉及個人與環境的雙重因素,強迫入學及其相關法規也指向多專業的參與,對於中輟生的輔導勢必兼顧個人與環境兩個焦點。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任務,一方面應評估學校環境,協助學校人員改善其對中輟生輔導的運作方式;另一方面則評估學生的需求,協助學生改善其對學校環境適應的能力。而且,在改善的過程,社會工作與教育專業必須相互結合,彼此支援,學生中途輟學的數量才可望減少,而復學機率則會相對增加。(轉貼)

一個教師甄選試教評審委員給考生的五項臨場建議》感謝政大教育所鄭同僚教授同意弟轉貼

當你不再為別人的情緒而把自己逼的走投無路,當你不再把別人的人生當成自己的責任,你就會得到自由。(轉貼)
※ 感謝政大教育所鄭同僚教授同意弟轉貼《一個教師甄選試教評審委員給考生的五項臨場建議》感謝政大教育所鄭同僚教授同意弟轉貼)一、 你在試教前,所有的審委已都被再三提醒,不要和考生互動,以免造成差異,影響公平。所以,若進門看到一群表情木然、眼光呆滯的審委,並不是你不好,或他們不友善。你確實看起來是孤獨的,但,一切都是戲,千萬別受影響。把審委當空氣,想像有一群可愛的孩子在前面,這樣你的心情就會好多了。
二、 教學演示時,請千萬記住你被指定要教的重點。評審委員最想看的是,你能不能有效能地把你應該教的重點流暢地教給孩子。試教是個很現實的試煉場,可能只有十分鐘或十五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已經足夠讓評審們有信心對於你有沒有能力抓住重點下判斷。
三、 考生很流行用加分板;加分板不是不能用,但要拿出來之前,先請問問自己:你基於什麼樣的假設,覺得這是和你當下的教學情境有關呢?還有,在短短的時間內,你是不是有把握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善用這個加分板?以上兩項,若都沒有把握,建議你別在有限的時間裡拿出加分板,因為,那樣的動作,很可能讓你在審委眼中看起來似乎不太會教書只會賞糖果,恐怕是個不可信賴的外行。
四、 考生帶一堆教具也是很流行。但是,若要使用,請先想一想,你即將呈現的教具,對於實際教學演示,有什麼幫助?若教具真能增加理解、增加趣味或簡省時間,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可是,若教具只是用來表示你也用心做了教具,卻對現場教學沒有實質幫助,反而會讓人覺得缺乏專業,有失無得。絕大部分的審委都是腦筋清醒的,通常不會迷糊到相信只要考生準備了教具,就是很用心。
考生若能善用彩色粉筆,現場一邊畫圖書寫,一邊清楚講解,遠比帶了一堆關係不大的教具看起來專業多了。在抽好題目後短暫的準備時間裡(通常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建議寧願好好靜下心來研究教材,構思稍後的教學重點,而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道具製作上。從考試現場的動作分析看來,許多考生來回拿教具、貼教具的時間,其實已經足夠當場有效書寫了。板書字體不一定要漂亮,工整大方(每個字大約成人巴掌大,後面的孩子才看得清楚)就好了。
五、 人靠意義和脈絡來理解。試教過程雖然只有很短的時間,但一定要力求有頭有尾,才能建構完整的脈絡與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所以,雖然只有十分鐘或十五分鐘的試教,也需要有個起頭和結尾,前後互相輝映才好;千萬不要有頭無尾,更別無頭無尾。通常考場會有專人提示時間,剩下一分鐘時,考生就應該斷然準備結尾,不宜再拖。(以上摘自:一個教師甄選試教評審委員給考生的五項臨場建議)
..........
生活每一天都充滿壓力,不可能與壓力絕緣,我們可以利用好的壓力創造出緩衝期,讓自己在高壓與無壓狀態間尋求平衡,讓壓力成為推動我們至高峰的助力。
壓力源其實來自我們內心的信念跟認知,當我們將事件重新框架,重新審視我們的思考方式,壓力就不會荼毒我們的身心。(轉貼)
※ 補充:相關理論,認知行為療法。
....
※ 30 世代執行長:有人喜歡和老人、長輩合作,因為有資源、有經驗之類的...我事業的「動力」和「樂趣」之一,就是〝鬥垮〞迂腐戀位的老屁股...沒有什麼原因,爽~~~(個人怪癖)我不信仰什麼「跨世代」合作,老了就該退位,我發這些訊息也不是公然挑戰你們,因為你們遲早與我對上!不需要知道我的能耐、只需要知道你怎麼倒下吧!
※ 許世穎:老人抗議中!
※ 30 世代執行長:老師一點都沒符合@@~要符合三點:
(1)50歲以上(生理已老)
(2)思想是否守舊無醫(心理已老)
(3)是否佔著矛茅坑不拉屎(角色已老)
*老師一直站在背後輔助我們、把光茫給年輕人,這天壤之別!
※ 許世穎:第一項生理就不知有沒有符合了!(因為沒去過海南島,不知道身體好不好)大叔又來歪樓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成功的要素

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半世紀以前的心理與教育學者認為是 IQ, 20 幾年前發現 EQ 很重要。但最近幾年許多學者認為 WQ(意志力)才是關鍵。這是因為所有的重大成就,都是需要長期累積的。興之所來、率性而為、偶而為之...看似精彩有趣,卻難成就大事!

至於如何提高 WQ 呢?意志力像肌肉,也需要健身一般逐步、規律地養成。可從建立一項自主活動開始(例如:每個禮拜上一次課)一旦這項習慣慢慢建立後,還會擴散到其他不相關、無交集的生活模式,而且改變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
但須注意,此項活動需是「自主的」,被逼著去的,像是上班、上學不算。且需是例行的習慣,偶而為之的不算。但人不免有惰性,因此最好有同好一起參與,有專業的老師指導、督促更好。(參見《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大塊) ...
為何培養意志力(WQ)的例行性活動,需要是自主、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參與的?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穆拉文表示(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170~171頁):
.「我們一次又一次發現同樣的結論。人們被要求做需要自制力的事情時,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了個人理由而做,也就是如果他們覺得那是一種選擇,或是開心做的事,那麼那件事情就沒有那麼累人。如果他們沒有自主權,只是在遵守命令,他們的意志力肌肉會很快疲累。」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被逼著去做的事,像是上班、上學不算。而自己選擇參與的例行性自主活動(例如:每個禮拜上一次課)才能培養意志力、自我控制習慣。如此,長期下來鍛鍊、累積意志力肌肉,可以幫助人們實現事業成就與人生幸福,遠離生活中無數小確幸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