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學思達教學法「翻轉教室」葉丙成 vs.彭明輝教授三大疑慮

  • Stella Lu 得了一種星期四就好想翹課的病
    記得去年已經得過一次到現在還沒好...
    翻轉教室甚麼的....
    不是老師坐在講台下學生輪流被趕到臺前
    就是翻轉阿!!!!!!!!
    *

    什麼都學國外半套的惡性循環何時才有可能終止?

  • 學思達翻轉教學法:張輝誠(台灣中山女高教師)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透過製作全新的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透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新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讓學習權完全交還學生。



    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各種能力、增進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等綜合能力。至於以老師口述為主的傳統教學法不是不好,只是它偏重在訓練老師,而不是學生。摘自張輝誠
  • " 假如「把教室還給學生」的核心理解為「學生上課前自習,上課時老師引導討論而把時間盡量交給學生」,而暫時不去談其他電子化的教學輔助,則這個概念確實不是新的東西,而只不過是教育系講了幾十年的「上課預習」+「以學生為學習中心」而已。這種被美國和亞洲新興國家當作「革命性創舉」的教法,在英國(至少精英高中)已經實行了至少五十年,而我自己在清大通識中心二十多年的課程和自己帶了十幾年的社區讀書會也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
  • 卡拉 經由這個案例,我覺得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教育系講了那麼久了還沒有人重視,結果別人講一講就紅惹~
  • 卡拉 看來問題出在「教育工商心理學」跟「教育行銷學」XD

彭明輝教授: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的三大疑慮
所有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方法,都會嘗試「把教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上課時的活動主體與主動學習者,讓他們有更多的發言和討論的時間,而老師則扮演輔助與引導者的角色。
要請習慣於傳統教學法的老師把教室還給學生,往往會招來三大疑慮:(1)如果上課要改為讓學生討論為主,如何確定學生有預習?(2)老師在課堂中要做些什麼?(3)上課時間由學生取代老師,教學效果真的會比老師從頭講到尾更好嗎?會不會最後只是一堆噱頭,滿足教改人士的理念狂想,成就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卻犧牲了後段(乃至於中段)的學生?
我在《親子天下雜誌》2012年五月號(34期)寫過一篇文章〈精英教育應該教什麼?〉介紹了英國精英高中的歷史課教學法。後來,我自己在通識課和社區媽媽讀書會裡都用類似的方法帶討論。在我的經驗裡,有兩個要點可以用來免除前述cccc:(1)上課前要發給學生精心設計的上課討論提綱,且(2)上課時引導學生發言要有技巧。在這兩個條件下,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與思考應該會明顯地大於傳統教學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扼要地介紹這兩個要點。
假如「把教室還給學生」的核心理解為「學生上課前自習,上課時老師引導討論而把時間盡量交給學生」,而暫時不去談其他電子化的教學輔助,則這個概念確實不是新的東西,而只不過是教育系講了幾十年的「上課預習」+「以學生為學習中心」而已。這種被美國和亞洲新興國家當作「革命性創舉」的教法,在英國(至少精英高中)已經實行了至少五十年,而我自己在清大通識中心二十多年的課程和自己帶了十幾年的社區讀書會也是使用這樣的方法。
英國的教法和我的教法都沒有使用網路輔助的教學資源(有的話當然成效會更好),所以並不會特別多花老師的時間,也許會有些老師願意推廣。
每一單元的課程進行步驟就是:(1)每週下課前老師提醒下週上課時的閱讀與討論進度,並扼要提示閱讀與思考的重點,同時發下討論提綱。這個討論提綱式攸關上課成效的重要關鍵。(2)上課時老師按照事先發的討論提綱一題一題徵求同學發言與討論,老師原則上只負責點名讓舉手的同學發言,有時候則故意邀請不舉手的同學發言。老師點名請同學發言的次序非常重要,會明顯影響同學的互動關係與上課品質。此外,老師要負責維持討論的秩序,包括:中斷離題的發言並指出離題處,中斷意見重複者,制止無意義的爭辯等。(3)每一討論題在學生說不出新觀點時結束討論,並補充被遺漏的重點。然後進行下一題的討論。(4)每單元結束後交一份報告,或每學期交數份較大的報告。
由於討論提綱的設計和上課點名次序攸關教學成效,所以,我要先談這兩點,才能回去談本文一開頭提到的三個問題。
一、討論提綱的設計
不管在通識課或者社區媽媽讀書會,我帶他們讀的都是一般人認為很難懂的小說: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卡謬、昆德拉,而參與的人絕大多數是對這類書籍從不去碰的人。所以討論題綱的設計要很有引導性,他們才有辦法一上課就開始能發言與參與討論。我會把題目設計成三個層次的難易,以便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閱讀、吸收與思索小說的內容:(1)A類是最基本層次的問題,是問一些容易被讀者忽略的情結或細膩處,並在問題的後面標示答案出現的頁次,讓他們可以根據頁次就找到要重讀的部份,並且很容易在重讀之後找到答案。這個層次的問題是為了要增加他們閱讀的細膩度。(2)B類是第二層次的問題是要綜合好幾個基本層次問題的線索去思考,才會有答案的,難度較高,目的是他們不只讀得精細,而且有能力綜合。(3)C類是第三個層次是問整個大段落(經常跨越數十頁的篇幅)背後作者想要引導讀者去發現的較深刻的問題,目的是要培養他們跳出小說情節,跟自己的生命對話並進行深層省思。這個層次的問題較難,通常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討論,且常常需要我在結束討論後進一步補充的。但是我希望讓他們在聽到我的講授之前自己先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摸索。
如果這一份討論提綱設計得好,由淺入深,它等於引導學生去回答所有老師希望他懂的課程內容。這一份討論提綱往往要逐年去修訂更新,以調整到適合學生能力。
而上課討論依序進行,等於是藉學生的口說出老師原本上課要講的內容。在配合下述上課時的點名要領,上課就會進行得很有效率。
二、上課時點名的要領
我通常會讓不主動發言或者閱讀經驗較淺的人先發言,去回答較容易回答的題目,然後把較難的題目留給較用功或者較有機會回答難題的人。這樣比較可以兼顧到所有人的參與感,而不會老是由某幾個人搶鋒頭表現,讓其他人沒事幹。此外,當較少發言或者我印象中閱讀能力較弱的人舉手想要對較難的題目發言時,我會斟酌時間,以便找機會讓他們有優先發言的機會。所以,老師上課講話的時間少,但不會沒事做,仍舊要很用心去觀察、拿捏,引導學生的情緒與注意力。
這也同時回答了「老師上課要做什麼」。
也許有人會質疑:很多老師沒有這種掌握學生狀態的能力。那我只能說,這樣的老師在傳統教學法裡一樣無法掌握教室秩序與學生狀況。此外,教育部本來就應該要訂出一套有效的檢驗辦法(就像考駕照一樣),考驗老師這方面的能力,及格才給教師證。如果教育部有心推動教改或推動「把教室還給學生」,較應該對現在所有的老師給予檢測,不及格的應該要他們利用寒暑假接受在職訓練,把這能力培養出來。
接著就可以回答本文一開始提出來的另外兩個問題了。
三、如何確保學生上課前有預習
你可以請學生上課前把 A類(最簡單的問題)問題的回答寫成課前報告,或者另外設計簡單的問題請他們上課前回答後,一上課就交出來,當作小考成績來計分。
如果另外設計網路上的程式,讓學生在網路上先討論與互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熱度。
我因為參與者都是自願的(我的通識課都是選修,要求很苛來讓想混的人知難而退),光是被問到最簡單的題目而答不出的那份困窘就很難受,所以我沒有要求學生寫課前報告。
如果有人連這樣安排下都還不肯預習,這種人想必在傳統教學法下也是上課不聽講,下課不讀書。
四、上課時間由學生取代老師,教學效果真的會比老師從頭講到尾更好嗎?
如果討論提綱設計得好,且上課點名次序得當,等於是藉學生的口講出本來是老師要講的內容,上課時間不會浪費在沒組織的討論與互動與預期外的狀況。此外,如果有把握絕大多數同學課前都有預習,因而A類題目大致上絕大多數人都會,就可以把討論時間盡量留給B類和C類問題。
至於B類問題,因為同學上課前想過,所以反而比傳統教法更容易吸收,上課效率絕對不會比傳統教法差。
但是A類問題在傳統教法上通常沒有時間教,或者因為學沒有預習而無法在課堂上直接吸收,所以通常在傳統教法裡根本碰觸不到這個層次的問題。
五、「把教室還給學生」的優點與優勢
如果有配合好的討論提綱和上課點名次序,「把教室還給學生」絕對可以達到遠比傳統教法更好的教學成效,包括:(1)全班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量平均值一定超過傳統教法,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預習時可以針對個人稟賦、興趣與需要去思考過上課要討論的內容,因此上課時吸收能力遠遠超過傳統教法;此外,以討論為主的教法裡學生是主角,幾乎不可能打瞌睡。(2)「把教室還給學生」可以培養出學生許多未來所需要的關鍵能力,而且這些能力都是傳統教法不可能達成的:自行閱讀與自修的能力,課前、課後和同學討論的能力、尊重其他發言者等。
假如有交報告,成效會更好。一方面上課時會更願意去聽不同的觀點,以便整合出較周全、嚴密的報告。而且,可以更全面地培養學生搜尋資料、判斷資料可靠性與品質、分析論點的合理性與立足點,彙整不同觀點下所看到的重要事實與論據,以便形成自己最終的論述與論證,然後以批判性的方式進行寫作。不過,關於什麼叫做「批判性」的寫作這一件事情,英國精英學校是從高中就開始訓練起,所以大學時就可以寫得有模有樣,台灣學生去留學,往往要被老師批「不及格」很久,很久。
英國精英高中的教學方法首要重點在批判性思考,這又是台灣談「把教室還給學生」時很少提到的。以後再找機會談。
後記
這篇文章原本篇名〈釐清「翻轉教室」三大疑慮〉,但是這一篇文章所介紹的方法只需要用到「把教室還給學生」的概念和技巧,構成要素單純,容易跟其他強調「把教室還給學生」的教學法相結合,而不必然要發展成「翻轉教室」。所以,把篇名更正為〈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三大疑慮〉才能「文題相合」。
此外,在篇名上跟國內外所有「翻轉教室」的教學法徹底切割,也可免除國內少數熱衷「翻轉教室」者的疑慮與人身攻擊。

變質的學思達教育-「將自己造神的教師運動」
 
 
說到學思達,
是繼去年的學習共同體後,今年新興起的一種教學法,
當然也有人說他是一種哲學,或其他的表述方式,
其實就他的本意涵來講,我是贊同的,
就如同我也接受學習共同體、雲端教學或翻轉教室一類的新興教學法,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我教學的工具,好用的工具,我是永遠不嫌多的。
但我覺得最近聽到的學思達演講,都很明顯的變質,
如果想聽的話,其實youtube上面也有,
當你認真地聽,會發現言語中充滿了怨恨,
一類的演說,都以傷害別人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過分的描述對方的缺點來表示自己的美好,
有點想把自己造神的感覺,
就是他最好,其他人都該去學他,
其他的教學法都有問題,他才是教育清流。
怎麼說呢?
舉些我在演講中聽到的話,
首先,他不喜歡出版社,也"強調"一堆出版社找他,
出書、出教科書、出考卷,不過他說賺這些錢,會下地獄!
說真的,那些曾經出書的老師,一個個都被他詛咒會下地獄了,
我是不知道他有多厭惡這件事情,
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對其他老師的不屑與鄙視。
當然,也許演講的老師是相當具有自信的,
但我相信這已經過了頭,甚至有些著魔的狀況了。
再來,他在台東的演講說翻轉教室的問題很大,舉了一堆的例子,
卻沒有在前一場提到這個,原因是什麼,因為葉丙成教授就在他前面講發轉教室,他卻回頭再另一場演講將翻轉教室批的一無是處,歐~有啦,他有講翻轉教室的好處,就是前面校長講過了。
其實最大讓我覺得很神奇的論點,
他在演講前,要求來參加研習的人,要先看完研習的預備影片,
結果在演講中,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這個問題歐,有看得覺得很簡單,沒看的覺得不知道在講什麼?"
這個研習,根本就是為了挖洞給那些做翻轉教室的葉丙成教授、鐘昌宏老師跳啊,讓來的老師知道,你沒看影片,你看吧,聽不懂了吧,他們演講的教學根本就問題很大。
這等的心機之重,真是讓我開了眼界。
之後剛好有機緣看到了清大的彭明輝教授,
發表的一篇文章"釐清「翻轉教育」三大疑慮"
馬上又看到了葉丙成教授
發表的"關於彭明輝教授「翻轉教室」三大疑慮"
接下來就看到學思達的張輝誠老師發表的
"學思達翻轉大會,週日認真報告"
很認真的來教訓兩位大師的不是,
當然必要的就是要先拍個馬屁,再來講對方的不好。
例如指責彭教授學術知識錯誤,指謫教授根本不懂還裝懂。
之後又看到了月鈴老師
"「翻轉教室」、「翻轉教師」翻出的疑惑"
也馬上又看到了張輝誠老師的回應
月鈴老師提到,張老師演講的內容,也很大的部分根提供的四篇文章相同,所以上半場開始沒多久就開始滑手機了(輝誠老師說:這樣老實不客氣講這種事,可見其態度之高了。)
讓我提個有趣的例子:輝誠老師的一篇文章
學思達教學法(教學現場大翻轉)
去年本校邀請一名北市國中校長來演講「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講得奇爛無比,....。研習時間又不能走人,雖說演講邀錯了人,中山校長卻做了一件對事,她送給每位研習者一本佐藤學的書,我趁研習無聊時光遂一口氣把書讀完了...
挖賽~自己作態度就不高,別人做態度就高了?
怎麼不考慮自己也做了個無聊的研習時光呢?
如果是我,我一定睡下去來珍惜我寶貴的時間。
當然,我相信研習一定超有趣的,不然人家不會做其他的事情。
只會將手指指向別人,卻永遠看不到自己,永遠以貶低別人以達到讓別人覺得自己比較優異的行為,是我最不齒的。
記得他在演講中還講了,我很討厭補習班,
禮拜五補習班要來,我又不能叫他們不要來,
補習班你們就好好地扮演你們補救教學的角色就好。
這也是我覺得她很虛偽的一點,帳面上對人做一套,
私底下又對著學校老師又講另外一套羞辱貶低他們。
也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美好,
說孔子的學思達只做了一半,佐藤學也只做了一半,
他們都沒有自己好,因為自己多年的經驗,絕對是完整的,
研究試驗 8 年了、這套教法對學生絕對有利 ….
討厭佐藤學的講法,我倒是在演講中聽到好幾次了,
還第一次聽到有人把自己的教學法套到孔子身上,
在來說,孔子這樣教有問題啦,就是因為他沒有用我的學思達。
說真的有自信,也有能力,這個是我很贊同的教師模式,
但藉由貶低別人,將自己造神的教師運動,這不是我所樂見的。
 
 
說真的,學思達的理念很棒,但我對學思達的推動感到很可惜,
也許很多老師對於這種攻擊式的調侃演說感到有趣,
但我覺得很痛心,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要知道,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孩子們的變化,
說真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學到這種態度,引以為戒。
我覺得怎樣的教學法,都是好的,
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教學的工具,
怎麼選擇使用,這是教師的專業選擇,
沒有絕對的教法,也沒有絕對的模式,
只要為了孩子好,它許的,就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

存在心理治療》孤獨 vs 孤離 vs 自我孤離


存在心理學上將缺乏人際互動稱做「孤獨」


只有表面的互動但缺乏真實感則為「孤離」

自己跟自己之間產生孤立稱為「自我孤離」

參見: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哲學諮商師「許世穎」台灣の歐文亞隆)


讓天賦自由》的 13 堂課

號稱「世界的教育部長」、「全球百大演說家」羅賓森博士 (Ken Robinson)在《讓天賦自由》(天下文化)所提出的心理成長觀點頗具啟發性,許世穎 Dewey 特與本站讀者分享如下:

【第 1 堂】 找出天賦與熱情
所有人都身懷獨特的天賦與熱情,能夠驅使我們創造超乎想像的成就。一旦意識到這點,一切都將因而改變。你必須及早發現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絕對不要低估「及早領悟」的重要性,平庸之人,將因此轉變為快樂鬥士。

【第 2 堂】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個人才華可以有很多種展現方式,如果數學不好,或不會倒背字母,也不能因此判定你是無用之人。個人智力如同指紋一般,各不相同。每個人運用智力的方式也都不同。不論是雙胞胎,或是各自生活在地球兩端的人,運用才智的方式必都各有特色。

【第 3 堂】誰都能飛
想像力在人類生命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因為想像力,你才能回憶過往、思考當下、預測未來,以及──發揮創意。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就是來自於想像力。想像力催生了語言、藝術、科學、哲學,以及浩瀚繽紛的人類文化。

【第 4 堂】忘我的境界
你或許也曾體會到自己「消失」在某個經驗中。你一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身邊的世界似乎就離你而去。幾小時過去了,對你來說好似只有幾分鐘,這就是你的「神馳狀態」。處於神馳狀態,就是以「最優」的方式運用你特殊的才智。
(許世穎 Dewey 補充說明:參見心理學家米哈里所著之《創造力》時報)

【第 5 堂】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狄倫前往紐約尋找志趣相投的人,其實是尋找他自己。窺得格斯里的人生之後,他也開始想像自己的人生。他跟牛頓一樣,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而看見了更遠的風景。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只能獨自追求熱情,那麼在你找到族群的那一刻,或將感到無上的解放。

【第 6 堂】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為了到達天命狀態,有時必須想方設法排除頑強的限制因素;面對嚴酷的阻力,也不能失去你對未來的憧憬;有時又得脫離熟悉的生活,投入一個更適合你發展的環境。追根究柢就在於「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進入天命之後的收穫雖然豐厚,但收割之前,或許得先克服堅如鐵石的阻力。

【第 7 堂】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幸運」的人找到熱情,也有機會實際去追求熱情;「不幸」的人則不斷遭遇挫折。只是每個人都會碰上或好或壞的際遇,際遇並不能完全左右你的生命,重要的是你面對際遇的態度

【第 8 堂】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良師在你的生命裡占據特殊地位,對你有個人的意義,幫你開啟一扇扇的門,並且直接參與你的人生旅程,告訴你下一步可以踩在什麼地方,鼓勵你勇往直前。(成為「海龜」們的良師是許世穎 Dewey 的自許)

【第 9 堂】人生永遠不嫌遲
人類的生命應是一個不停循環的整體,你的能力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以不同的強度展現。青春之泉確實存在,就是你的心靈、你的天賦,還有你為自己與所愛的人發揮的創意。只要懂得探索這股泉源,你將能超越年齡的限制。

(許世穎 Dewey 補充說明:人生永遠不嫌遲,學習「科學心理學」更不嫌遲。因此許老師課堂中的學生涵蓋:熟男、熟女、重熟男、重熟女...當然還有自以為是輕熟男的許世穎 Dewey)

【第 10 堂】當興趣不能餬口時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砸下每一天的每一分鐘。如果能夠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即便一週只有幾個小時,其他時間所做的事情也會因而更有意義,甚至促成難以想像的轉變。

【第 11 堂】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他們需要的是轉型。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要適應個體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並自然地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

【第 12 堂】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
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天命,並鼓勵他人發現他們的天命,人類的發展就有無限生機。若做不到這一點,生命當然也可以繼續,只是失色許多。

【第 13 堂】學習「科學心理學」
這是最後一堂,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堂;這一堂是許世穎 Dewey 自己加上去的,學習科學心理學中的投資心理學,可以幫助您:讓天賦自由、令財務獨立!在此介紹一本相關的好書,心理學家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及克李夫頓Donald O. Clifton《發現我的天才》商智

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有面對現實的勇氣。而非唸咒語、不抱怨、用心觀想,好事就能成真。管理學者詹姆斯‧錢辟 James Champy(同時也是暢銷書《改造企業》作者)指出:許多激勵創作(書籍、演講...)都是『誆人的』而且很多從事激勵工作的人(教練、顧問、講師...)都是『無恥的』摘自芭芭拉‧愛倫瑞克博士《失控的正向思考》P136請參考原來這才是心理學


本文作者的教學目標:運用心理學的智慧,幫助成人學習者「讓天賦自由、令財務獨立」

許世穎 YouTube《崩世代》脫貧致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