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7

九大心理學治療學派的難得共識:深厚可靠的關係才能有真正的改變

社會性動物》務請慎選來往的人《道德情操論

因為太多人問,在此一併回答(或一塊得罪)較省事:
「家族排列」和「九型人格」和《祕密》《零極限》《吸引力法則》靈修書·...都是不符合科學的東西,小心被誤導,得不償失!
  — 和郭森耀其他 6 人,在閱讀治療教師群:許世穎「工商心理學」書院
帶給別人幸福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不懂得這個先後順序的人,則會遠離幸福。
剛才在誠品書店結帳時,看到ㄧ個正妹排隊結帳:標題為「存股」的雜誌、網路正妹寫的失愛靈療書....就覺得她的未來「堪虞

馬看花式的聽演講有用嗎?
長期持續性的學習可以產生「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這是一種高層次思考,是「認知之認知;思考之思考」。簡言之,此種能力可以幫助您判斷那些知識需要學習、哪些不用花心力與時間
相反的,聽完一場演講之後,也許會有一時的領悟與感動,但因一場演講不像一門課,可以有系統的交代一門知識,故無法培養後設認知的能力

許世穎 Dewey 推薦《社會性動物:愛、性格與成就的來源》臉書社群專頁」
以下部分內容摘自該書及熊秉元教授序、也推薦《道德情操論》臉書
推薦:拙著變態心理學》16 個辨認「缺乏道德感」指標,以及許世穎 YouTube:

1.閱讀治療師許世穎演講:正向心理學》人際關係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
2.閱讀治療師許世穎演講:艾許從眾實驗:為何我們會順從團體的意見 ...
 3.閱讀治療師許世穎演講「富人重視學習VS. 窮人妄想不勞而獲」 - YouTube

心理學新近研究提醒我們:情緒的重要性高於理性;社會關係重於個人選擇;個性重於智商;突發、有機的體系重於線性、機械;人類具有多重的自我而非單一。「新心理分析學派」大師蘇利萬的弟子歐文亞隆指出「深厚可靠的關係才能有真正的改變」。其實,所有教學或諮商理論,也是九大心理學治療學派的難得共識是:在建立關係彼此信任後 (需要長期培養),才能造成實質的改變(參見:歐文亞隆《凝視太陽》) 」研究顯示必須慎選同伴

和你不信任的人、無禮的人或喜好競爭不尊重他人在一起(甚至只是互動)對健康弊多於利。研究指出「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真正原因而非朋友的數量。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歸屬感(社群)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大過於朋友的數量從 0 歲到 99 歲腦的奇蹟》指出每個人常來往的、攸關個人心理生活品質的只有 5 ~ 15 人

請參考:許世穎 YouTube 
1.正向心理學》讓討厭你的人更討厭你!
2.人際關係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3.幸福人生 の 祕訣:慎選人際關係
4.婚姻心理學:權力與自由
...............................................

我們在旅遊前會做很多準備,規劃好要去哪裡、需要什麼衣物、該帶什麼貨幣。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對於人生卻沒有做同樣的思考。我們就只是假設,繼續往目前的方向前進,船到橋頭自然直。有時候的確是這樣子,但事實通常不是如此。現代社會創造了一個巨大機制,培養各種硬能力,卻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情感能力

學生接受訓練,培養如何通過重重學校關卡的能力,但顯然未來要他們要做的重要決定,全得靠自己摸索。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喜歡做什麼工作、跟誰做朋友、跟誰結婚、如何控制衝動、如何自我管理…人生重要的事情學校一律不教
......................................

你是否只知埋頭苦幹,比不上別人懂得察言觀色?
你會不會空有好腦袋,卻敗給同事的好人緣?
理性可以讓你傑出,但社會能力才能給你幸福!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從誕生到學習、友誼到愛情、工作到終老,無不受家庭結構與社會文化的影響。除了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我們能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達情感、建立文明,這些社會能力,才是通往幸福的鎖鑰。本書帶你認識心智運作及社會互動如何形塑人格與影響生活。我們不斷學習怎樣考高分、怎樣發展職業技能、怎樣賺大錢,但真正要緊的是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現感情,以及控制衝動!掌握這些情感與社交的力量,愛情、生活、工作更滿意

在本書中你會看到過著精彩幸福人生的兩個人。他們為什麼可以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找到美好的伴侶、贏得朋友的敬重、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並不是他們比別人聰明、長得比較漂亮、能力特別突出,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非認知的技能,例如耐心、誠實、毅力、願意與他人合作、紀律等等。還有,他們能夠習得社會能力與街頭智慧,知道如何溝通、如何識人、判斷情勢、讀別人的想法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來自意識層次下的思考。我們不斷培養各種理性能力,常常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感情能力。因此在這本書中,作者將各式關於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融入一個故事中。作者試著解釋,我們的心智運作與社會互動,會如何改變我們看待自己、養育孩子、做生意、教學、處理關係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觀點。
...........................................................

道德情操小論 熊秉元

經濟學探討商品勞務和市場買賣,似乎市儈而俗不可耐;其實,經濟學者花了相當多的心思,琢磨這些現象的基礎──人。原因很簡單,人是社會現象的基本單位,而經濟活動只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

關於「人」經濟學者歸納出兩種特質:理性和自利。理性,是表示人能思索而且會思索;自利,是指人會設法自求多福。對於理性和自利,一般人直覺的反應是:人當然不是理性的,人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動物;而且,更多的時候,人是受情感的支配。針對這種質疑,通常可以用三個問題來回應:首先,第一次約會和第十次約會,表情動作、遣詞用字、肢體與言等,是否不同?是不一樣,因為,第一次約會犯了錯,很可能就不會有第二三四次。犯錯的成本高,自然少犯點錯

開車時,路面情況不同會換檔;情感上,有沒有類似的現象?有;和同事相處,較正式;和朋友相處,輕鬆自在一些;和家人相處,最不保留修飾。因此,對於情感的駕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受到理性的節制。最後,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發脾氣的對象是誰?是第一類:男女朋友、配偶、家人、同事;還是第二類:上司、論文指導教授、面試委員?通常是第一類,萬物之靈不會亂發脾氣,因為有理性的支配!哲學家休姆Hume 嘗言理智是感情的奴隸 Reason is the slave of passions 然而經濟學者法蘭克的論著,卻是《理智駕馭下的情懷》

由理性自利出發,可以解釋諸多社會現象。譬如,對於「貼標籤」,
大多數人都期期以為不可。可是,對人事物形成初步判斷,是人之常情,合於理性自利,
每個人都這麼作──看政論節目,希望先認定來賓的立場(顏色);到任何環境,
心裡先形成初步印象,如此等等。事實上,不只是對於外在的人事物貼標籤,
人還會對自己貼標籤。在自己的心裡,自己到底是高矮胖瘦、美醜善惡、智愚賢拙?自我形象未必精確,但都有助於處理生活的大小事項──吃什麼、穿什麼、如何應對進退,大小靡遺

無論是對人事物或對自己,貼標籤的驅動力其實是一致的。因為人是理性自利的, 這麼做可以大幅降低行為成本。經濟學家阿卡洛夫 George Akerlof 的《形象經濟學》Economics of Identify 就是利用這個簡單自明的概念,描述和解讀許多似乎令人困惑的現象。
如果人是理性自利的,那麼如何解釋道德呢?畢竟,道德的特徵之一,就是自我約束,
顧慮到其他人的利益。對於道德這個主題,千百年以來有無數的哲人雅士,
反覆斟酌和琢磨。絕大多數的論述,都認為道德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是社會互動產物

然而,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由經年累月的生活經驗裡,會漸漸形成一套行為準則。
譬如,追獵物時要躡手躡腳,才比較容易得手。如果不小心弄出聲響,獵物驚動逃走,
自己懊惱後悔、自怨自艾。後悔懊惱的情懷,對魯賓遜就是一種懲罰;抽象來看,
有規則(不弄出聲響)又有獎懲(獵物得失和情緒起伏)而且是由魯賓遜自己來操作,
這正是不折不扣的道德情操。因此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也有道德。道德,不是來自於聖人教化,也不一定是來自於人際互動;道德,是理性自利的人,自然而然發展出的(內在)制度

對於道德的解釋,可以不由哲學宗教,而是訴諸於人的特質。經濟學者蒲士納 Richard Posner 的鉅作《道德和法學理論困境的剖析》以洋洋數百頁的篇幅,論證許多道德哲學的缺失。以事實為基礎的分析,當然比訴諸於規範價值更有說服力。由理性自利的角度,或許可以闡釋道德的性質和由來;不過,即使如此,由魯賓遜的一人世界過渡到人類社會,可是一道寬闊無比的鴻溝。經濟學者的理論,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得之愚嗎?

放眼寰宇,有些國家繁榮興盛,有些社會原地踏步,有些地區似乎不進反退。
為什麼呢?經濟學者諾斯(Douglass North)的集大成之作《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成就》
開宗明義的概論之後,第二章就提出大哉問:「合作:理論的關鍵」
人和人之間,如果能經由互動,發展出一套好的遊戲規則,那麼,由小而大,
就可以使社會走上繁榮之路。也就是,理性自利的人們,如果能克服障礙,確實可以發展出互惠的典章制度。關鍵所在,就是由個別的理性自利、過渡到彼此互蒙其利的結果

在某種意義上,前面幾段夾敘夾議、甚至有點掉書袋的文字,就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社會性動物》(許世穎 Dewey 推薦)這本書稍稍扭曲的縮影。
這本書的鋪陳,有兩條主軸:一是男女主角的人生歷程,一是各個環節上相關的學理探討

第一條軸線,是男女主角走過人生,免不了有生老病死,愛恨情仇。
可是,除了情節起伏之外,整個人生的軌跡,會觸發許多感懷沉吟。
對於已經有一些生活歷練的讀者,總能從故事中聯想到自己。另一條軸線,則是在故事裡,
穿插許許多多學理上的探討。作者引述的論著無論是實證研究或理論分析,都極其豐饒可觀

有興趣的讀者,如果能按圖索驥,進一步的深度閱讀一二,將能和學術研究接軌。
關於人生軌跡和相關議題這兩者,作者巧妙的聯結穿插,反映了深厚的學養,
也反映了遠大的企圖。無論在內容和敘述方式上,這都是一本很特別的書。
作者的用心,讀者會有清晰而深刻的感觸!對於人的理性自利、道德情操、人際互動、
社會現象,書中都有豐富的材料;在知性和感性上,都將是讀者的一場盛宴
............................................

成功的父母未必得要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他們也不必是有天賦的教師。父母為了訓練孩子成為完美的成就機器而讓他們做的特殊練習,絕大多數根本沒有效果。父母只要夠好就行了。他們需提供孩子穩定且可預期的節奏。他們的管教要能符合小孩的需求,溫暖與紀律兼具。他們應該建立起安心穩當的情感連結,讓孩子在面對壓力時有可以求助的對象。他們必須在身邊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克服問題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小孩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探索,他們需要感覺自己被那照顧他們的人所愛,也需要踏出去,走入這個世界,學著照顧自己。愈是覺得在家很有安全感,就愈有可能願意冒險外出探索。即「從出生到死亡,人類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我們依附對象提供的那個安全基地出發,向外進行一系列或長或短的探索」小孩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會強烈影響孩子看待自己與世界的角度

生長在和諧關係網絡中的孩子(安全依附型),知道如何加入陌生人的對話、如何解讀社交訊號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個友善的地方。生長在險惡網絡中的孩子(逃避依附型、矛盾或紊亂依附型),可能會表現出膽小、退縮或躁進。他們時常感受到威脅,即使根本沒有那回事。他們可能無法解讀社交訊號,甚至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話值得一聽

只有少數人能夠感受到早年經驗對大腦運作模式的影響。年紀漸長之後,我們會捏造謊言和揣測,以掩飾我們內心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這個謎。若長大未統整過去經驗,有時還會以驚人的力道重重襲來。只有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

除了《社會性動物》許世穎 Dewey 也推薦拙著相關文章《150 法則》《15 / 5 法則》
在此要先提醒《150 法則》是應用於社交方面、較為表面的社會互動。較深入的應該是 ~

1.只有 15人的《15 法則》:並非只是互相叫得出名字的表面關係,至少要是如謝弗的集思社
2.最深入的則是《 5 法則》:一種強連結,亦即《誰在背後挺你》一書所主張的生命線關係


本文作者所屬社群許世穎工商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已運作 12 年以上,感謝伙伴們支持

幸福人生 の 祕訣:慎選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