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心理韌性;自我修復;心理復原力。心理韌性是可以透過長期學習修練的。參見:鮑赫斯.西呂尼克(法國精神科醫師)新作《重新學會愛》心靈工坊 2015
媽寶(爸寶)在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叫做「成人寶寶」。指的是不論心理上、經濟上...無法獨立的成年人。在個人主義盛行的歐美,20 歲就會被貼上如此的標籤。但在台灣 30 歲以上的成人寶寶俯拾皆是,而且與學歷、婚姻狀態、是否有小孩...等因素皆無關。許世穎
摘自蕭美君(精神科醫師)假若我們在童年時期得到全然的滿足,我們會失去往更寬闊的世界探索的動力。成年的旅程,從離開父母所構築的安全巢窩開始。我們必須離巢,並在成人的世界裡找到一位伴侶。如果不這樣,我們可能會沉溺在家的舒適溫暖裡,孤立於更廣大的世界之外,找不到自己的獨特位置。這也說明了沒有任何人或事能夠充分滿足人類無窮潛能的原因。大自然承受不起失去她的任何子民,所以她讓我們的心無法長久感到滿足。不過,她確實賜予我們因為某個人和事,而享有片刻的滿足
來自另一個人的愛,不僅能讓現在的我們得到滿足,愛所激起的漣漪也會穿越時光回到過去,為我們彌補、修復、更新曾有的不足。真誠的愛也激起更多向外擴散的漣漪,促使我們的內在產生轉變。於是我們有了一番了悟:「如今我不再渴求了,如今我不必那麼怨恨爸媽了,如今我可以接受愛而不必一再地索求。我擁有的已足夠,我已滿足。」唯有旅行至這般境地,始能親密地去愛人。
來自另一個人的愛,不僅能讓現在的我們得到滿足,愛所激起的漣漪也會穿越時光回到過去,為我們彌補、修復、更新曾有的不足。真誠的愛也激起更多向外擴散的漣漪,促使我們的內在產生轉變。於是我們有了一番了悟:「如今我不再渴求了,如今我不必那麼怨恨爸媽了,如今我可以接受愛而不必一再地索求。我擁有的已足夠,我已滿足。」唯有旅行至這般境地,始能親密地去愛人。
還有一些人,小時候受到嚴重的虐待,心理需求沒得到滿足,受害甚深,所以很難與人建立關係。慢慢地,這些人或許還是學會如何建立親密關係,不過,這必須先把早年的問題一一化解掉才行。花些心力練習,讓自己善於與人建立關係。我們必須認識真正的自我,必須虔心向學、願意受教、哀悼過去,並在治療中努力。我們可以與伴侶從事某種靈性修持,並且閱讀一些心靈成長的書籍。每個人都有能力進行這樣的修練,一旦勤加練習,彆彆扭扭和踩錯步的情形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靈巧流暢的舞姿,應和著襯底的情歌。
我們都聽說過兒時傷痕對親密關係所造成的傷害,但我大致上對此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小時候發生的事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我們是以正面的眼光將它看成是助力,還是負面地視之為持續的傷害。如果我們能夠哀悼過去,藉此削弱它對當前生活的影響,我們便能與伴侶緊密相繫,同時保有彼此的界線。只要我們有方法應付眼前的困境,任何問題都不會讓我們掉入絕望的深淵。
有些人有「共依存」(codependent)的問題,他們就算知道這份感情沒有未來,也不願意放手。我們的自我感深植於我們和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裡,如果一段關係重現了我們與父母親最原初的聯繫,那麼揮別這段感情時,內在的安全感會跟著搖搖欲墜。於是,改變所帶來的任何變化,即便是更美好的未來,也將變得駭人無比。勢必做出改變時,我們就面臨了另一次考驗──能否對自己慈悲相待。給自己一點時間,並非表示自己有共依存的問題,那只是意味著,我們對於心靈版圖中,仍受過去箝制的區塊所帶來的壓力及其意義,依然很敏感。重複舊模式乃人之常情,但打造新模式才是健康的。
一旦我們用不同的做法取代原本的防衛性反應,不管這過程如何緩慢,都能鬆動我們與伴侶的關係。這不僅是要打破童年帶來的負面循環,我們還需夥伴為我們補給活力。我們必須深信,在這蒼茫荒蕪的世界裡,有個人能對我們的獨特性,做出熱情的回應與共鳴。我們無法自己與自己產生共鳴,但我們可以打開心胸迎接它。
我們都聽說過兒時傷痕對親密關係所造成的傷害,但我大致上對此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小時候發生的事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我們是以正面的眼光將它看成是助力,還是負面地視之為持續的傷害。如果我們能夠哀悼過去,藉此削弱它對當前生活的影響,我們便能與伴侶緊密相繫,同時保有彼此的界線。只要我們有方法應付眼前的困境,任何問題都不會讓我們掉入絕望的深淵。
有些人有「共依存」(codependent)的問題,他們就算知道這份感情沒有未來,也不願意放手。我們的自我感深植於我們和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裡,如果一段關係重現了我們與父母親最原初的聯繫,那麼揮別這段感情時,內在的安全感會跟著搖搖欲墜。於是,改變所帶來的任何變化,即便是更美好的未來,也將變得駭人無比。勢必做出改變時,我們就面臨了另一次考驗──能否對自己慈悲相待。給自己一點時間,並非表示自己有共依存的問題,那只是意味著,我們對於心靈版圖中,仍受過去箝制的區塊所帶來的壓力及其意義,依然很敏感。重複舊模式乃人之常情,但打造新模式才是健康的。
一旦我們用不同的做法取代原本的防衛性反應,不管這過程如何緩慢,都能鬆動我們與伴侶的關係。這不僅是要打破童年帶來的負面循環,我們還需夥伴為我們補給活力。我們必須深信,在這蒼茫荒蕪的世界裡,有個人能對我們的獨特性,做出熱情的回應與共鳴。我們無法自己與自己產生共鳴,但我們可以打開心胸迎接它。
有點寒冷的冬天,來點大衛里秋的溫暖與療癒文字 smile 表情符號
我們早年的經驗塑造了甚或扭曲了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有些人受冷落、遭斥喝、被凌虐,心理上留下了極大的創傷,得要花好幾年的時間練習,才可能跳出優雅的成人之舞。有些人受虐得極其嚴重,非得從凌虐他人當中得到復仇的快感不可。另有些人由於從前負傷慘重,所以再也無法用成熟的方式和人建立關係。
然而,大多數人都從父母身上得到了夠好的照料,在關注(attention)、接納(acceptance)、欣賞(appreciation)、情意(affection)及包容(allowing)這五方面得到滿足,亦即擁有了五A,所以這些人長大之後,可以駕輕就熟地用健康的方式和他人建立關係。我們可以用心經營感情,不會盲目地想占有對方,也不會對親密關係產生過度的恐懼。
但話說回來,沒有人可以不經由學習,就輕鬆地與人建立關係,這就好比沒有人可以不用教導,就跳出優美無比的雙人舞一樣。有些人一學就會,有的人則永遠跳得很彆扭,儘管別人也許看不太出來。同樣地,一段感情可能看起來很美滿,但未必擁有真正的親密或真心承諾。這兩人若是步入婚姻、生兒育女,那問題可大了。獨舞者若懶得練舞,對他人的影響不大,但我們若在關係的雙人舞中疏於練習,對方可能會受到傷害。(關係在這裡是指彼此間有親密的牽連,不論兩人是共同生活,或是各有居所。)
正面的信念就是助力!